当前位置: 天下车行网 > 热点

筑构“稳经济”三大支点,解码东莞重塑产业韧性动力源

证券之星    2023-12-25 10:12   阅读量:16925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设定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时,提出“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表述,意味着从全国到地方,要在稳住经济基本盘的过程中寻求新增长点。

筑构“稳经济”三大支点,解码东莞重塑产业韧性动力源

今年年初,制造业重镇东莞就把“拼经济”摆在最突出位置,强调持续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客观来讲,东莞经济发展今年面临一定的挑战,不过从三季报的数据来看,东莞工业经济已企稳回升,这表明其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

若回顾今年东莞一系列动作,这种经济韧性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在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当下,东莞主动引育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链式”创新、融合集群发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的释放,一方面能够通过创新要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另一方面又将推动实现产业“立新柱”。

事实上,东莞并未拘泥当下,而是着眼长远。随着基础创新的再进位、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重要支点城市”口号的提出,一条独具东莞特色的、从源头创新到科技成果转换的要素支持链条正逐步成型,并为构建创新产业“雨林”提供强大生态支撑,借此向更高的城市能级迈进。

新质生产力“火种”扎根

在广东此前召开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大会上,“新型工业化”成为紧随“制造业当家”后的又一关键词,同时也提出“要聚焦创新驱动,加快构筑新质生产力”。一直以来,东莞在广东承担着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重任,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上,这座“世界工厂”责无旁贷。

一方面,东莞是全国工业制造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这为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提供了丰富的场景。硬币的另一面则是东莞仍面临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不足,产业链上“断点”较多,存在关键领域“卡脖子”、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推进新型工业化,释放新质生产力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看来,推进新型工业化,意味着东莞制造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攀升的全面转型。换句话说,东莞亟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东莞通过加大引育战新产业对创新要素进行全新布局,在推动科创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的同时,借助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而在新产业不断壮大的惯性下推动经济不断向前。

今年前三季度,以新材料、新型储能、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新支柱产业,已然在东莞呈现强劲动能:充电桩、光纤、显示器、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02.6%、69.3%、51.4%、37.0%。

今年1-11月,东莞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协议投资突破1000亿元,增长9.9%,其中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协议投资分别增长50.6%、48.9%。企业的流向及投资活跃度是区域经济韧性重要的“风向标”,这些大企业、重大项目选择在此“落脚”,看中的正是东莞充满生机的经济环境。

而这些新主体的加入,一方面能够为制造业强链补链延链、锻造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长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另一方面,也能通过“链式”创新、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东莞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高地。

镇域经济为火种燎原“助燃”

如果说刚扎根东莞的新质生产力“火种”还在静待燎原,那么强大的镇域经济无疑是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助燃剂。

回顾历史,脱胎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时代,造就了东莞以镇为基本单位的产业构架。而镇一级有着“连城带村”的地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根据《2023年全国千强镇发展报告》显示,东莞28个镇悉数上榜全国千强镇,14个镇跻身榜单前百名。可以说,这些千强镇、百强镇组成了东莞的经济底盘。

但问题也同样存在:一是相比拥有“千亿镇”的制造强市,东莞镇域经济的“天花板”仍需进一步提高;二是由于长期以来各镇以自主发展为主,加之各地发展禀赋差别较大,导致东莞整体的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受访专家认为,东莞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必要积极挖掘“头部镇”的优势以及“腰部镇”“底部镇”的潜能,打造更多千亿镇及准千亿镇,让镇域这个最大“潜力股”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根据东莞“百千万工程”的规划,“力争2025年形成2个千亿镇、6个500亿镇,2027年形成4个千亿镇、8个500亿镇”被明确纳入发展目标当中。

被视为“千亿镇”有力竞争者的长安镇,2022年GDP为895亿元,正全力冲刺2024年GDP突破千亿元的目标。当前,长安镇以vivo全球总部、OPPO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为龙头,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形成更加强劲有力的产业战略支点。同时,长安镇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还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长安只是近年来东莞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在当前复杂变幻的经济形势下,东莞镇域经济发展正由单点突破转向全局发力,为稳定全市经济大盘、保存更强经济生机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竞逐“破圈式”的科创之都

新质生产力有了,镇域经济新动能也有了,剩下的问题是,东莞该如何借助创新要素推动城市能级向上突破,让提高经济韧性的主动权紧握在手中?只差一根被“火种”点燃的“引线”。

近一个多月以来,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启动、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揭牌以及缪子源被明确纳入建设,三则重磅消息预示着东莞的基础研究创新攻坚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切并非偶然。事实上,东莞早年就在基础研究上提前布局,随着近年来散裂中子源、材料实验室等相继落地,这些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在研发上的累累硕果,逐步转化成孵化高新企业源源不断的动力,“一砖一瓦”垒起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的创新土壤。

比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化公司——塔基特近日落户大朗,该公司重点统筹推进高端靶材国产化,总投资约5000万元,预计年产值近3亿元,目前已顺利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今年年底有望升级为规上企业。这并不是一个孤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已累计孵化了40多家产业化公司,11家重点产业化公司预估值达21亿元。

当基础研究与产业相融,二者就能在东莞迅速碰撞出城市能级跃升的火苗。眼下,随着创新资源的加速集聚,这里已经构建出雨林一般的创新产业生态。基于此,东莞期盼能走出一条科创发展的新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之一。

此前东莞提出,“十四五”期间将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打造前沿科技创新高地。今年,东莞更是喊出了“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支点城市”的建设口号,希望抓住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机遇,发挥工业应用场景丰富、创新主体众多等优势,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东莞的底气源于创新活跃度的迅速提升:2022年,东莞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4.0%,居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9099家,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企业研发投入占东莞总研发投入的比重超过80%。

林江认为,建设科创之城,能有效地推动创新要素、政策措施、工作力量集成整合,抢占产业创新的制高点,提高支柱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可靠性,这对于东莞保持经济韧性和产业话语权意义重大。

对于东莞而言,这根将创新火种引向产业、经济发展燎原之火的“引线”,既是这座城市从“制造”到“智造”的悄然转身,更是东莞竞逐科创之都的勃勃雄心。


0 条评论

no_user

发表

  • 网络安全平台
  • 信息监察安全
  • 在线客服
  • 文明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