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发展的不断深入,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纪元据国外机构预计,到2025年,在汽车领域的数字化移动服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万亿欧元同时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市场迅猛发展,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产销总量分别为136.6万辆,136.7万辆,同比累计分别增长7.5%和10.9%
市场的良好表现反过来也在促进着技术的创新无论是跨界新秀,传统巨头还是零部件供应商都希望利用创新的技术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这使得汽车行业开启了新一轮的竞争,作为比拼核心内容,各种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技术层出不穷,不断加速未来智能汽车落地的进程
同时,2021慕尼黑华南电子展顺应产业发展趋势重磅推出了N大关键词之无人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充电技术等汽车版块产业关键词,并将在展会期间围绕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方向,为所有行业同仁打造各类精彩专题活动,如智能座舱前沿技术与应用论坛,国际电动车驱动与充电技术创新论坛,国际第三代功率半导体与碳中和时代创新论坛等,加强汽车行业产业链之间的交流,协作和融合同时还有多年来极受欢迎的热门主题展区智慧出行科技园,将汇聚业界具有影响力的展商,包括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车身电子,新能源汽车技术,测试技术等领域,共同展示行业前沿技术与方案
观众免费注册通道已开启,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提前登记!
为新能源保驾护航的BMS
作为全球碳减排,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新能源汽车正蓬勃发展可是频频曝出的电池自燃,爆炸等事故,让其安全问题备受质疑如何保证车用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一直是业界面临的复杂课题,目前通过BMS实时监测并分析电池运行的温度,电压和电流等关键数据的变化,进行提前预警已经是提高电池安全的主要解决方案之一,获得业界共识有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BMS产值规模超过6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11.7亿美元,2017—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6%此外,再考虑到电池组占汽车总成本近40%,BMS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且伴随着汽车设计师考虑保修和电池组的生命周期成本,这一点也就更加明显
目前,针对BMS应用,各大芯片厂商均推出电动汽车的BMS电池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其中作为全球汽车电子技术的优秀提供商ADI就新推出了高精度的BMS产品ADBMS6815,一款多单元电池堆监控器,可测量多达12个串联电池单元,总测量误差小于1.5 mV还具有V的电池测量范围,适合大多数电池化学应用
无论面对什么环境,都能把精度控制在非常小的波动范围内,且可以保持十年不变这就能让车厂以及电池供应商能够大胆使用它的电池容量,而不会因为精度不够而限制性能,从而达到同样电池,同样容量条件下提高整车续航里程的目的
另一边,意法半导体最近也推出了专为满足严苛的设计要求的汽车BMS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基于高度集成式电池管理IC L9963E ,其伴随的隔离式收发器L9963T,能够在单向或双向菊花链配置中嵌入复杂的电池监测和诊断功能,对串联连接的14格电池进行最高精度测量它还符合严格的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D级标准要求
车内智能的开端ADAS
新能源汽车的大旗挥舞正烈,智能网联汽车一样不落人后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步入加速发展阶段目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径主要有智能化和网联化两个方向智能化是指依赖于先进驾驶辅助技术ADAS,采用车载传感器与汽车自动控制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汽车的自动巡航,自主泊车,自动紧急刹车等一系列功能
每个ADAS系统均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指令执行,全面收集车辆运行状态和环境变化,经过分析处理,及时做出反馈动作不同的系统功能需要运用不同的传感器来实现,包括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影像传感器等,将整车工作状态转换成电气参数,进而通过电控单元进行分析处理,并发出指令来执行各种反应动作
村田制作所推出的6轴惯性传感器—SCHA600可通过基于GNSS及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各种感知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实现新型ADAS功能及AD该产品可为零偏稳定性和噪声方面的汽车应用提供良好性能,能够应用于在严苛环境条件下追求高性能表现的应用领域,如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用于航位推算的惯性导航,车道保持辅助,动作与位置测量,平台稳定等
此外,伴随着车身网络ECU增多,车内总线数量不断增加和车内空间不断缩小,LIN总线通信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汽车压力传感器苏州纳芯微电子推出的车规级LIN总线接口的单芯片压力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NSA9262该产品隶属于NSA926XX系列汽车级压力传感器信号调理芯片产品系列,支持LIN总线物理接口通信方式,可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和热管理系统,进气/尾气管理系统,燃油蒸气管理系统以及刹车助力系统等各个电子控制系统
通向高阶无人驾驶的核心V2X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另一主要技术路径,网联化主要依靠搭载车联网V2X系统,来实现车—人,车—车,车—路,车—平台的信息交换而V2X技术是通过构建汽车与外界的信息交换系统,实现对行驶过程中车辆行为及状态的决策控制包括车—车,车—人,车—路,车—服务平台等几大方面这一技术领域勾连较广,除了各大OME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还包含了了平台与运营商,基础路侧设施建设,高精度地图以及服务信息的提供商等这一技术领域勾连较广,除了各大OME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还包含了平台与运营商,基础路侧设施建设,高精度地图以及服务信息的提供商等
目前汽车中用于V2X通信的芯片需求量正在快速提升,而通信技术企业具备先天的先发优势,其中华为更是表现不俗早在19年,华为就研发出5G车载模组MH5000,该模组不仅让车载终端具备高速率,低延时的5G移动通信能力,还可以同时具备车路协同的C—V2X通信能力,加快汽车行业进入5G时代,让最终消费者享受5G时代的高速联接服务和驾乘体验
根据消息显示组MH5000高度集成了5G与C—V2X技术,采用自研的5G基带芯片Balong5000,具备单芯多模,高速率,上下行链路解耦,支持SA和NSA双模组网,支持C—V2X等多项优秀的特性:MH5000是全面兼容SA和NSA双模的商用模组,帮助行业客户灵活接入全球不同5G模式的网络,MH5000也是能够同时支持车路协同C—V2X技术的5G模组,支持Uu+PC5并发此外,MH5000还具备超强应用处理器AP与OpenCPU开放式软件架构,方便用户开发丰富的第三方应用
另一方面,高通也曾推出专用于车联网通信的9150 LTE—V2X 芯片组,旨在通过智能连接技术提升汽车的通信范围,可靠性并降低时延,随后再与移远合作,联合发布了LTE—V2X 通信模组 AG15值得一提的是,20年12月红旗E—HS9搭载了该模组,并且在测试过程中以L3级别自动驾驶模式进行了包括前向碰撞预警,盲区提醒/变道预警,交叉路口碰撞预警在内的V2X应用场景测试,并实现100%通过率
写在最后
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新能源企业和智能网联汽车还在不断升温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有望实现46%的增长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工信部网站信息显示,近期有6项相关的国家标准将实施,还有30余项标准处于研究和制订阶段在此背景下,不论是大家熟知的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等汽车产业的传统参与者,还是新晋的信息通信技术公司,基础设施公司,新的运营商,服务商,内容商,以及各类科技公司和工程公司等新玩家都在着力布局下一代技术开发,以确保领先优势的持续保持与行业地位的稳固,同时也促进着未来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和革新
2021慕尼黑华南电子展
—2021年10月28—30日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2021华南国际智能制造,先进电子及激光技术博览会旗下成员展mdash,mdash,慕尼黑华南电子展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华南,西南及东南亚市场,将以融合创新为主题,聚焦5G,物联网,汽车,碳中和,第三代半导体,工业自动化,机器视觉,可穿戴,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等热门技术应用,汇聚国内外知名企业,吸引行业优质买家及精英,为蓬勃发展的华南地区电子产业带来创新与活力,为经济复苏献力。
观众免费注册通道已开启,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提前登记!
展会咨询:
慕尼黑展览有限公司
邱燕 女士
媒体联系:
慕尼黑展览有限公司
钱嘉文
关于electronica,productronica和全球电子展网络
electronica是世界知名的电子元器件和组件展览会productronica是世界知名的电子生产设备展览会两展分别于单双年在德国慕尼黑轮流举办慕尼黑博览集团全球电子展网络包含了全球的一系列电子展览会,包括electronica,productronica,electronicIndia,electronicAsia,electronica China,productronica China和electronicAmericas这些展会基于慕尼黑本土展览会的经验,展示了契合于当地市场需求的内容
慕尼黑博览集团
慕尼黑博览集团作为知名的全球性展览公司,拥有50余个品牌博览会,涉及资本产品,消费品和高新科技三大领域集团每年在慕尼黑展览中心,慕尼黑国际会议中心,慕尼黑会展与采购中心举办逾200场展会,共吸引5万余家参展商及300余万名观众齐聚现场慕尼黑博览集团及旗下子公司的各类专业博览会遍及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土耳其,南非,尼日利亚,越南和伊朗此外,集团的业务网络覆盖全球,不仅在欧洲,亚洲,非洲及南美洲拥有数家子公司,还在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有70多个海外业务代表处
集团举办的国际展会均获得FKM资格认证,即:展商数,观众数和展会面积均达到展会统计自主监管团体FKM的统一标准并通过其独立审核同时,慕尼黑博览集团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有着非凡表现:集团先行获得了由官方技术认证机构TUuml,V SUuml,D授予的节能证书
0 条评论
发表